dillonjohn_2004
超凡入圣№

[] 经典欧洲电影推荐

-->
    许多喜欢看电影的朋友都有自己的看片片单,比如历届电影节获奖作品,比如美国电影学会最佳,法国电影手册最佳,日本电影旬报最佳等等。也有影迷会在这些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品位与看法,列举自己的片单,我考虑了很久,也罗列以下的作品,作为一个个人的推荐。这份名单并不是纯粹商业化、娱乐化或者纯粹艺术化、学院化,将会对各种类型的电影有所兼顾和平衡,因此对于太早、太冷、太偏的导演和作品,并不会如同电影教材一样有太多的笔墨和比重,可看性、有代表性和重要性是选片的标准和主要考虑。由于这只是一个私人的片单,覆盖面不足和遗漏是在所难免的,不过也会不断修正,以达到自己最满意的要求。
    对于跨国家的导演,如果不同时期地区的比重相当,会在不同的版块分别推荐,如李安,波兰斯基;而如果有明显偏向性的,则会归到主要的归属国,如米洛斯·福尔曼,希区柯克。
欧洲电影
    欧洲电影不同于美国电影,美国人主流上是把电影当做一种商品,由电影公司组织人员生产,然后拿出去卖了赚钱,无非这件商品是否精致,做工如何罢了。欧洲的主流是将电影当做一件艺术品,虽然也拿出去卖钱,不过就像其他艺术品一样,能卖什么价钱,还得看机遇和购买者的品味。
    法国是欧洲电影的源头,也是世界电影的摇篮。法国电影经历过早期如同美国一样的“优质电影”阶段,但是新浪潮之后,作者论形成,以导演为核心的电影发展模式就开始迥异于美国以制片人为核心的模式。法国电影一直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支撑扶植,这也和美国由市场芒果自由竞争淘汰的规则不同。所以法国电影,其实也是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电影,都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导演的主观能力。
   意大利电影从新现实之后,开始由现实逐渐走向了浪漫主义,如同意大利的传统风貌一样。情色,唯美,鲜艳,热烈使得意大利电影成了欧洲电影的一朵最华丽绽放的鲜花。也是我眼中仅次于法国的欧洲第二电影大国。
    德国电影有三个重要的阶段是让人惊喜的,一个是早期默片时代的表现主义风潮,使得德国在电影的童年就站在了世界的一个制高点上;第二个是德国新电影运动时期的爆发;第三是德国统一之后,电影业的慢慢复苏。
    英国电影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如同政治上对美国的依附一样,电影上同样是好莱坞的最大后宫,并且英国人也甘于作为好莱坞的某种意义上的分部,因此,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确难以区分某部电影到底算是英国电影还是美国电影。英国电影业有过一次短暂的新电影运动,但是影响力有限。庆幸的是,英国人一直有引以为傲的英伦优质电影传统,尤其在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这类表现大英帝国气质的电影被大量生产,每年的奥斯卡典礼,带有英伦风味的作品总是天然就会高出一个台阶,谁叫美国人骨子里依然是对英国传统充满歆羡的呢。
    东欧诸国虽然都是政治小国,却都是电影大国,捷克、波兰等国家,既有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又吸收了苏联的一些经验,同样创造过杰出的作品。
法国
卢米埃兄弟:《火车进站》,《水浇园丁》
乔治·梅里爱:《月球旅行记》
让·谷克多:《诗人之血》
阿贝尔·刚斯:《拿破仑》
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禁忌的游戏》
让·维果:《亚特兰大号》,《操行零分》
马切尔·霍比尔:《金钱》
朱利恩·杜维尔:《逃犯贝贝》
雅克·贝克:《金盔》,《洞》
罗伯特·维恩:《卡加里博士的小屋》
马塞尔·卡内尔:《雾港》,《悲哀的桃乐丝》,《天堂的孩子》
马克斯·奥菲尔斯:《欢愉》,《伯爵夫人的耳环》
让·雷诺阿:《大幻影》,《游戏规则》,《法国康康舞》,《衣冠禽兽》
罗伯特·布列松:《扒手》,《驴子巴萨特》,《死囚越狱》,《乡村牧师日记》,《穆谢特》
亨利·乔治·克鲁佐:《恶魔》,《恐惧的代价》,《乌鸦》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红圈》,《独行杀手》,《影子部队》,《海的沉默》
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击》,《枪击钢琴师》,《日以继夜》,《朱尔与吉姆》,《最后一班地铁》
让·吕克·戈达尔:《筋疲力尽》,《阿尔法之城》,《狂人皮埃罗》,《芳名卡门》,《我略知她一二》(《电影社会主义》)
克劳德·夏布洛尔:《表兄弟》,《女人们》
路易·马勒:《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再见,孩子们》
雅克·里维特:《巴黎属于我们》,《女教徒》
埃里克·候麦:《绿光》,《克拉之膝》,《四季的故事》
阿涅斯·瓦尔达:《阿涅斯的海滩》,《尤利西斯》,《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
阿伦·雷诺:《夜与雾》,《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我的美国舅舅》,《野草》
克里斯·马克:《堤》,《红在革命蔓延时》,《没有阳光》
雅克·罗齐耶:《再见菲律宾》
玛格丽特·杜拉斯:《印度之歌》
雅克·德米:《罗娜》
雅克·塔蒂:《玩乐时间》,《于洛先生的假期》,《我的舅舅》,《节日》
乔治·弗朗叙:《无脸之眼》
艾尔伯特·拉莫里斯:《红气球》,《白鬃野马》
亨利·科比:《长别离》
莫里斯·皮亚拉:《在撒旦的阳光下》,《赤裸童年》,《梵高》
莱奥·卡拉克斯:《新桥恋人》
让·雅克·阿诺:《情人》
让·皮埃尔·热内:《天使爱美丽》,《黑店狂想曲》
吕克·贝松:《碧海蓝天》,《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
克劳德·勒鲁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克里斯多夫·刚斯:《狼族盟约》
皮埃尔·莫瑞尔:《暴力13区》
加斯帕·诺:《不可撤销》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情感的宿命》
劳伦·刚泰:《墙壁之间》
阿布戴·柯西叙:《谷子和鲻鱼》
意大利
维托里奥·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风蚀泪》,《米兰的奇迹》,《费尼兹花园》
吉沃·彭特克沃:《阿尔及尔之战》
罗伯特·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战火》,《德意志零年》
西萨烈·柴伐蒂尼:《小巷之爱》(主要是编剧)
卢奇诺·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豹》,《魂断威尼斯》,《纳粹狂魔》
埃曼诺·鄂米:《工作》,《木屐树》,《米兰心事》
马里奥·马托里:《贫穷和富贵》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夜》,《蚀》,《奇遇》,《放大》,《云上的日子》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定理》,《索多玛一百二十天》,《罗马妈妈》,《一千零一夜》,芒果秀《十日谈》(《坎伯雷故事集》)
费德里科·费里尼:《甜蜜生活》,《大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阿玛柯德》,《浪荡儿》,《罗马风情画》
皮亚托·杰米:《意大利式离婚》
雷纳托·卡斯特拉尼:《两分钱的希望》
弗朗西斯科·罗西:《龙头之死》,《城市上空的魔掌》
埃里奥·贝多利:《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工人阶级上天堂》
马可·贝洛奇奥:《定罪》,《信仰时分》
丽娜·维尔特米勒:《爱情与混乱》
塔维尼亚兄弟:《我父我主》,《一个将被烧死的人》
赛尔乔·莱昂内:《荒野大镖客》,《黄金三镖客》,《黄昏双镖客》
迪诺·里西:《女人香》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巴黎最后的探戈》,《戏梦巴黎》,《同流者》,《末代皇帝》
吉赛佩·托纳托雷:《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达里奥·阿金图:《水晶鸟》,《阴风阵阵》
丁度·巴拉斯:《罗马帝国荒淫史》
迈克尔·赖德福:《邮差》
布鲁诺·波茨多:《从容的快板》
罗伯特·贝尼尼:《美丽人生》
南尼·莫雷蒂:《儿子的房间》
德国
保罗·魏格纳:《泥人哥连出世记》
威廉·乔治·巴布斯特:《潘多拉的魔盒》
弗里茨·郎:《M就是凶手》,《大都会》,《马布斯博士的遗嘱》
F·W·茂瑙:《诺斯费拉图》,《浮士德》
莱尼·尼芬斯塔尔:《德意志的胜利》
沃尔冈夫·彼得森:《从海底出击》
Ernst Marischka:《茜茜公主》
亚历山大·克鲁格:《情感的力量》,《马戏院帐篷顶上的艺人》,《一个女奴的临时工作》
赖娜·维尔纳·法斯宾德:《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爱比死更冷》,《雾港水手》,《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沃纳·赫尔佐格:《陆上行舟》,《加斯·荷伯之谜》,《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史楚锡流浪记》
沃尔克·施隆多夫:《铁皮鼓》,《死刑》
维姆·文德斯:《事物的状态》,《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
赞德尔斯·布拉姆斯:《德国,苍白的母亲》
沃尔冈夫·贝克:《再见列宁》
汤姆·提克威:《罗拉快跑》,《香水》
奥利弗·西斯贝塔:《帝国的毁灭》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窃听风暴》
埃德加·莱兹:《故乡》
英国
卡罗尔·里德:《第三人》,《堕落的偶像》
艾莫里·皮斯伯格:《红菱艳》
梭罗德·迪金森:《黑桃皇后》
罗伯特·哈默:《仁心与冠冕》,《死亡之夜》
大卫·里恩:《阿拉伯的劳伦斯》,《桂河大桥》,《日瓦戈医生》,《远大前程》,《雾都孤儿》
托尼·理查德森:《长跑者的寂寞》,《家庭教师》
迈克尔·鲍威尔:《黑水仙》,《偷窥狂》
罗宾·哈迪:《异教徒》
比尔·道格拉斯:《我的童年》,《亲人们》,《回家的路》
麦克·内维尔:《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尼古拉斯·罗伊格:《威尼斯疑魂》
特伦斯·杨:《007之诺博士》
尼古拉斯·罗伊格:《小姐弟荒原历险》
约瑟夫·罗西:《幽情密使》
德里克·贾曼:《蓝》,《维特根斯坦》,《战争安魂曲》,《塞巴斯蒂安》
林赛·安德森:《如此运动生涯》,《幸运儿》,《如果》
西恩·麦德斯:《这就是英格兰》,《苏默斯小镇》
罗伯特·奥特曼:《高斯福庄园》
詹姆斯·伊沃里:《霍华德庄园》,《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特瑞·吉列姆:《巨蟒与圣杯》,《妙想天开》,《12猴子》
特瑞·琼斯:《万世魔星》,《人生七部曲》
迈克·李:《秘密与谎言》,《维拉·德雷克》,《赤裸裸》
史蒂夫·麦奎因:《饥饿》
肯·洛奇:《风吹麦浪》,《自由世界》
迈克尔·温特伯顿:《奇境》,《尘世之间》
琳恩·拉姆塞:《捕鼠者》
盖·里奇:《两杆大烟枪》
安德里亚·阿诺德:《鱼缸》
丹尼·鲍尔:《猜火车》,《平民窟的百万富翁》(《惊变28天》)
汤姆·霍珀:《伊丽莎白一世》,《国王的演讲》
乔·怀特:《傲慢与偏见》,《赎罪》
其他国家(包括澳洲)
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幽灵马车》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吸血鬼》,《圣女贞德蒙难记》,《复仇之日》,《葛楚》
阿尔夫·斯约堡:《折磨》,《朱丽小姐》
英格玛·伯格曼:《假面》,《小丑之夜》,《第七封印》,《野草莓》,《处女泉》,《呼喊与细语》,《婚姻生活》,《芬妮与亚历山大》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两生花》,《十诫》,《机遇之歌》
西奥·安哲洛普洛斯:《尤利西斯的凝视》,《流浪艺人》,《永恒和一日》,《雾中风景》,《猎人》
罗曼·波兰斯基:《怪房客》,《水中刀》,《冷血惊魂》,《苔丝》,《钢琴家》
安杰依·瓦伊达:mangoshow《铁人》,《大理石人》,《灰烬与钻石》,《卡廷惨案》
达内兄弟:《孩子》,《罗塞塔》
冯斯·罗德麦克斯:《战火葬童年》
迈克尔·哈内克:《白丝带》,《隐藏摄像机》,《钢琴教师》,《班尼的录像带》
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反基督者》,《狗镇》,《破浪》,《白痴》
佩德罗·阿莫多瓦:《对她说》,《不良教育》,《回归》,《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安德烈·祖拉斯基:《银色星球》,《没有私生活的女人》
简·坎皮恩:《钢琴课》
马塞尔·加缪:《黑人奥菲尔》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地下》,《黑猫白猫》,《生命是个奇迹》,《爸爸去出差》
比利·奥古斯特:《善意的背叛》,《征服者佩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特写》,《樱桃的滋味》,《橄榄树下的情人》
彼德·格林纳威:《厨师、大盗、他的太太和他的情人》,《夜巡》、《挨个儿淹死》
努里·比格·锡兰:《远方》,《五月碧云天》,《三只猴子》
路易斯·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维莉蒂安娜》,《朦胧的欲望》,《自由的幻影》,《泯灭天使》
维克多·艾里斯:《蜂巢精灵》,《南方》
胡安·安东尼奥·巴亚那:《孤儿院》,
吉尔默·德尔·托罗:《潘神的迷宫》
卡洛斯·绍拉:《饲养乌鸦》,《卡门》
米克洛斯·杨索:《红军与白军》,《无望的人们》,《红色赞美诗》
贝拉·塔尔:《撒旦的探戈》,《鲸鱼马戏团》,《诅咒》
杰里·闵采尔:《严密监视的列车》,《失翼灵雀》,《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雪花莲节》
乔拉·赫兹:《焚尸人》
薇拉·齐蒂洛娃:《雏菊》
帕维尔·祖拉切克:《为年轻的刽子手辩护》
杨·内梅克:《夜之钻》
法兰提赛·维拉席:《乱世英豪》,《小白鸽》
克里斯蒂安·蒙吉:《四月三周两天》
米尔科·曼彻夫斯基:《暴雨将至》
亚力桑德罗·杜佐罗夫斯基:《圣山》,《圣血》,《鼹鼠》
Enrique Fernández:《教宗的洗手间》
亚力桑德罗·阿曼巴:《深海长眠》,《小岛惊魂》
丹尼斯·塔塔维琪:《无主之地》
伊斯特凡·萨博:《梅菲斯特》,《布达佩斯童话》
科斯塔·加华斯:《焦点新闻》,《父女情》
麦克·冯·戴姆:《角色》
杨·斯维拉克:《给我一个爸》,《布拉格练习曲》
杨·特洛尔:《永恒记忆》,《谁见他去死》
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巴贝特之宴》
瓦莱瑞奥·苏里尼:《鞑靼人的荒漠》

#1楼
发帖时间:2011-12-07 19:36:17   |   回复数:3
lqxwwz
一代宗师
谢谢推荐
2011-12-8 #2楼
一条道
小有名气
惭愧,只看过有限的几部:美丽人生、海上钢琴师、国王的演讲。
2011-12-8 #3楼
发放飞飞
无名小卒
好东西,绝对的好东西,分享快乐
2012-12-21 #4楼
游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