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chenhao
一派掌门

[] [闲聊灌水] 东日本大地震一周记:一个在日中国人眼中的大灾真相

-->
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下午2:46分,人们和往常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要说不一样的话,就是到了周末下午,工作在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期望把这一天的工作顺利完成,下班后和朋友们度过一个愉快周末。这种并不算大的、一点小小的计划和期待,往往是多数工薪阶层周末出勤时的一种精神鼓舞。可以想象不少人会为了周末更开心,工作时的热情也会高于往常。然而,就在这周末期望放松一下的时候,一个不幸的、让人类历史永远铭记的天灾、人祸同时向日本列岛袭来。这一天,我在家整理多年来的收藏,对每一件藏品进行拍照,作最后一次甄别,将价值不大的藏品加以淘汰。边干着活边看着“洋画(西方电影)”,记得是洋画刚结束,正准备稍稍休息一下的时候,脚跟开始摇晃了起来。据多年的经验,感到这次摇晃不同以往,加上已经拍完的几幅画框正好放在房门口,挡住了自己的出路,本能的意识到不妙,立刻将其移开的同时,房屋摇晃的声音大了起来,很有力量,不容分说,我马上破门而出来到停车场空地。
大约是十余秒钟之后,眼前出现的是地动山摇的光景。看到所有的房屋、电线杆在急剧地摆动,我视觉前方好几间房顶上的瓦哗哗往下掉,停车场的车一起摇摆得几乎要翻过来,地低下发出嘎嘎的响声和房屋摇动产生的嘎嘎声混在一起,脚下地皮晃动得让人感到头晕。这时候刚放学回家的一群小学生路过这里,感到地震(专题)后全体就地爬了下来,看得出他们是在按老师教的方法避难。
震动持续了两分多钟,我赶快回到家里一看,门口一米多高的白石观音立像倒下来挡住了入口,柜子上的瓷器掉下来四、五件,破得已经不能再修补,书架上的东西也都垮了下来,金鱼缸的水被晃出来洒了一地。所有的被害就是这么多,心想下次可得注意了,好多瓷器因为搬家时间不长,还没有来得及上架,算是万幸。正想着,下一波、接着又一波的强烈余震接连不断地袭来,每隔两三分钟就震一次。为了了解地震(专题)情况,我习惯地打开电视,但几乎没法持续看下去,一会儿外出避难,一会儿进屋看电视,来回折腾了一个下午。
晚上,附近的超市很早就提前闭店了,可能是货架上的东西掉下太多没法营业的缘故。我家还好,水电、煤气都能使用,生活上没有太多不便。只是白天受了较大的惊吓,加上频繁的强烈余震,几个晚上都没能睡得安稳。据统计几天来六、七级以上的余震有7次,五级以上的余震有226次,五级以下的余震不计其数,应该是数千次。就这样,好几个晚上可以说是在警觉与恐惧中度过。后来干脆就不管了,较大的余震来时也照样睡觉,不再理会,因为实在是太困了。有时候刚一入睡,手机就发出大声地震警报,说是几秒钟之后将有强烈余震,要求做好防护准备,我只好赶紧穿好衣服并打开电视,等待。结果等了好一会,没有任何感觉,只看到电视上的字幕告知,刚才的地震是2.8级,这么点震级谁能感觉得到阿,让人哭笑不得,再次钻进被窝。相反在没有任何警报的时候,房屋的摇晃会让你从惊梦中醒来。
当初我只知道发生了8.8级的特大地震,电视上及时发出了海啸警报,但除了房屋摇晃的画面以外,没有任何实际影像资料,这一点和往常不大一样。我的住地距9级震中直线距离大约有三百公里左右,居然震度能达到五强,周围不少地区是六弱,多少预感到震中地区情况会不妙。由于已经习惯了日本的地震,最初我没有把这次地震灾情估计得很糟。总体来说日本房屋的防震性较好,就算是倒塌,那些木房也不会像砖墙那样倒得一塌糊涂,还是会有不少逃生机会的。至于海啸,我想前几天已经有过一次先兆性地震,强度也不小,这次人们多少会有所警觉。
随着地震区域受灾情况不断传来,尤其是海啸的映像放送,核电站发生故障等,这才明确意识到发生了远超出我们想象的巨大灾难。几天后,日本气象厅将地震级别由8.8级提升为9.0级,似乎也是在灾情逐渐明朗之后作出的修改。那么,在这次特大灾难中日本政府、媒体、自卫队、消防队以及相关部门是如何表现的呢?灾情是否得到及时把握?二次灾难是否得到及时控制?灾民们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救助?救援物资是否充足?中央及地方政府在赈灾中是怎样起到指挥、调动、调控作用的呢?了解这个多震国家的救灾措施及实战过程,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想他们常年防灾救灾的丰富经验,应该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正如大家通过各种报道所知道的那样,这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伤亡在日本乃至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必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基于上述想法,我特意尽可能留意了赈灾中的各种报道,整天守在电视旁通过多个频道关注事态进展,一有空就出去买来报纸阅览。结果这次赈灾过程中日本政府、自卫队等有关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核电站高层面对事故的态度和处理能力,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得不让人大失所望。
一周时间过去了,海啸之后的大海恢复了平静,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被冲垮的房屋残骸、各种物品及尸体零散地、一动不动地飘浮在海面,看到这种景象我的喉咙哽住了。说实话,我平生第一次产生了憎恨大海的念头,这时候的大海给我的印象是无情、凶残和厚颜无耻。
一周时间过去了,当我逐渐冷静下来,脑海里浮现出这次灾难发生后的每一个场面,地震、海啸、火灾、核遗漏事故、逃离、救援、避难、二次灾难的发生等等,这里有自然灾害也有人自为祸,不能都怪地震、怪大海。至今我们人类还没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所能做到的只是预防和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发生后所带来的损失,减少或避免人为灾难。从学习借鉴和吸取教训的角度,我将这次灾难发生后自己所经历的、收看到的事实加以了整理,发现这次人祸大于天灾,许多方面值得反省。
低估灾情,行动迟缓
地震刚发生时,虽然不少人感到了强烈震感,真正立刻产生危机感的人恐怕不会太多,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多次地震,大多数地震都是有惊无险。最初媒体在报道这次地震时和往常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和地方台连线,从地方台那里了解第一手情况。然而这次情况不同以往,由于通讯手段和交通、电力等问题,地方台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样提供现场资料,最多只是将当地办公室摇晃的影像传出(大多数记录详细而有价值的影像都是后来灾民们提供的)。这样一来,电视画面上常常出现的都是表示地震强度的地图和海啸警报图,有关当地的真实情况,尤其是海啸造成的毁坏现状无从得知。
第二天才逐渐传来海啸的有关消息,震情相当严重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共识,但严重到什么程度仍然没有可靠信息来源。包括核电站在内,报道称已经自动停机了,在普通日本人看来这就意味着已经安全了,不少人将悬着的心又放了下来,他们坚信日本的技术是可靠的,是世界一流的。
随着受灾信息的不断增多,得知核电站备用柴油发电机全部损坏,不能有效冷却燃料棒,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在地震发生第二天,菅直人首相才乘坐直升飞机到福岛第一核电站第一号炉作了短暂视察,顺便看了一下其他地区的灾情就返回到首相官邸。此后再也没有中央级领导人深入受灾现场了解情况,更谈不上现场指挥。有网民说“上面不来人更好,来了反而会添乱”。这与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温总理在地震后两小时赶到千里之外的灾区现场了解灾情形成鲜明对照。
在菅直人视察后的当天,也就是地震发生第二天晚上,官房长官记者会见时强调正在尽全力抢救,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其实那时候1号炉已经爆炸了,可能是从这个时候起,日本政府才开始重视起来。也正是一号炉的爆炸,世界各国都紧张了起来。从网上的消息来看,远离日本的美国、欧洲、中国、俄罗斯、韩国比日本当事国还要紧张,这种现象到底是诸外国过于神经质呢?还是日本人过于麻木呢?一时找不到答案。有个日本朋友和我谈到此事,他说“你们中国人好像太怕辐射了,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日本人已经受过两次辐射了,就那么回事。”我不知道他是想安慰我还是真这么想。
后来事态的发展和他们应对事态的速度,好像灾难不是发生在这个国家似的,该急的不急,该做的不做,也许他们真像我这位日本朋友所认为的“没有什么大不了”。最开始,当备用柴油发电机不能工作后,由于高温的蒸发,冷却燃料棒的水位即开始下降,不久燃料棒便开始露出水面。这时急需要有效补充冷却水,如果不及时补充冷却用水,燃料棒裸露过多,温度将会继续上升,直到燃料棒溶解,释放出大量水蒸气和核辐射物质,炉内压力增大,最终燃料炉会爆裂或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正是在补充冷却水这一重要环节,东京电力和日本政府处理的极其不及时,不得力,失去了不少宝贵时间才出现了目前这样的恶果。
从报道上我们知道事故发生后,因为没有给水,一、二、三号炉水位下降,燃料棒都有不同程度的裸露,东京电力注水失败,又请求调动自卫队的水泵车,官房长官称正在赶往现场。是否及时赶到现场?是否进行了有效注水?后来都没有报道。只知道在这期间,燃料棒的裸露长度渐渐达到170cm,二号炉内温度达到 2700度。第二天一号炉氢气爆炸,第四天三号炉氢气爆炸,第五天二号炉炉体爆炸,接着是四号炉两处火灾。按理,自卫队不论从本洲那个地点出发赶到现场都用不了24小时,如果及时赶到现场并进行了有效处理的话,绝没有这一连串的爆炸。
第四天三号炉的爆炸原因同一号炉一样,都是因为燃料棒裸露后与水蒸气接触,产生了大量氢气,当这些氢气与空气中的氧相遇就发生了爆炸。这两次爆炸的直接原因都与没有及时补充冷却水有关。根据政府的发表,爆炸只是毁坏了建筑物的最外层结构,就算是有核辐射遗漏也只是随着水蒸气少量外漏,不会造成大的核污染。其理论根据是储存燃料棒的炉体没有受到损伤,这期间对核污染的避难范围从三公里扩大到了十公里。
事态远不是日本政府宣布的那么乐观。最外层的建筑物被炸,虽然炉体完好,但是储存在炉体上方的大量使用过的燃料棒因此而直接暴露于空气中,温度仍然继续上升,核污染的程度远远超出政府的发表是可想而知的。此外,二号炉内的燃料棒温度从2700度继续上升,受到一号、三号炉爆炸的影响,外层建筑已经受损,虽然不会发生氢气爆炸,但是降温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最坏的结果终于发生了。由于压力过大,二号炉体受损,遗漏出大量核放射物质,这其中包括半衰期为30年的铯。很快远离第一核电站230公里的东京就检测出微量铯和放射性碘。在一连串的严重核泄漏判明之后,日本政府才迟迟将避难范围逐渐扩大到20、 30公里。
古人云“祸不单行,福无双降”,四号炉本来只有使用过的燃料棒放在冷却室,应该没有大的危险。不知怎么回事,这时突然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火灾,而且储存燃料棒的池子温度上升,和其他炉一样也有核污染物遗漏的危险。
每天在关注事态发展的我尽管在核问题上是个门外汉,不论是专家的解说还是媒体的评论,都认为在整个抢险过程中,没有抓住要害,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只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处理问题的速度赶不上事态发展的速度,总是在新问题出现后慢慢应对。当时我在想,这么下去二次灾害范围扩大,很可能会殃及首都圈。要知道仅首都圈就居住着近3000万人,占日本人口的四分之一。
他们似乎也明白关键在于降温,只是找不到最好的解决办法。算是急中生“智”,调动自卫队用两架直升飞机进行空投海水,从准备到实施共花了两天时间。电视上大家都看到了,第一投的水还算集中,但投偏了,第二投叫“天女散花”,第三和第四投没有什么区别。再这么投下去,恐怕连他们自己也会难为情。于是改变了主意,采用警察、自卫队和消防署的特种消防车往里面喷水,这一项目的实施也准备了两天时间。警察的消防车不中用,压力不够,水喷不上去,只能打在墙上,还是自卫队和东京消防署的特种车起了作用。第一天由自卫队注入30吨,第二天由消防队注入50吨。新闻发言人暗示是因为喷了水的缘故,事态暂时没有继续恶化。
真的是因为喷了水事态才没有恶化吗?由于现场没有人核实,故不得而知。我们知道喷水的目的是要解决堆放燃料棒水池的温度问题,几米长的燃料棒几乎全部裸露在外,高温是导致核辐射泄漏危险的主要原因。据专家说,储存燃料棒的池子大约可容纳1200多吨水,两天来补充的八十吨水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和空投海水一样只能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为此至少浪费了四天时间,在如此紧急的时刻,四天时间意味着什么则不言而喻。
其他救灾方面情况又怎样呢?我看了近一周的报道,一开始就有人提醒必须及时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可是时间过去了一周,灾区的现状仍然是缺乏食品、棉被、药品、汽油、取暖用的煤油、停电停水仍未得到解决。因为没有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有的在避难期间死亡,有的在医院里死亡。因为没有水,厕所不能冲洗,卫生状况恶化,多数人穿的还是地震当天的衣服,没法换洗。这次地震中心是日本的东北部,夜间气温常在零下,地震之后下起了雪,不少人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情况下,睡在公民馆等避难所冰凉的地板上。老年人和婴幼儿更是困难,不像以往那样有尿不湿可用,也没有老年人的专用厕所。灾区的通信正好是一周的时候,我好不容易才与几个灾区朋友挂通电话,恐怕这是得到解决的最快一项。总之,灾区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糟糕得多,加上核辐射问题,灾民们的现状可以说已经到了极限。难怪灾民直接对电视台记者发牢骚“官房长官尽说漂亮话,不可信”。
往灾区运送物资缓慢,可能是因为道路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但这决不是理由。一周来,我们没有看到一辆直升机为灾区补给救灾物资,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耐人深思。要说救灾物资并不是一点也没有运到,少量的已经运到了离灾区还有几十公里的地方,司机将物资卸下后就走了,不愿意继续往前运。就这样近在咫尺的物资,灾民们没法到手。还有属于捐赠的救灾物资被放在捐赠地,迟迟没有运出。据接受采访的人说“这些物资什么都有,即使运到灾区也会给灾民添乱,所以正在进行分类、整理、捆包,得知道那个灾区需要什么就运什么。况且,现在还不知道这些物资由谁来接收,上面也没有任何指示。”听了这位被采访者的话,我的头都大了起来,等这批物救援资送到灾民手上,将是何年何月?按中国网民的话说,就是她脑袋里进水了。
措施无力,坐失良机

#1楼
发帖时间:2011-03-26 01:15:29   |   回复数:14
游客组